关于省前瞻项目《建设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的评价工具箱》启动仪式暨太仓市小学生
良好学习品质培养推进会的通知
各小学及有关单位:
跨学科学习是新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育人方式、提升学习品质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以学科学习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跨学科学习经历,让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必由路径。经研究,决定召开省前瞻项目《建设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的评价工具箱》启动仪式暨太仓市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培养推进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聚焦跨学科综合育人 推动学习品质提升
二、活动时间
2023年12月12日(12:15分签到)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评价研究——以政史地学科融合创新实践为例》实施方案
太仓市双凤中学子项目组
一、子项目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评价研究——以政史地学科融合创新实践为例”:是指学科融合视野下,对初中历史和初中地理、道德与法治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的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构建生成。当前新课标导向下,初中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改革。本课题核心素养指的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政史地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如:历史的时空观念与地理区域认知、唯物史观与人地协调观、历史解释与综合思维都存在共性。本项目旨在通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构建,打破学科界限,促进核心素养更好落地。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可行性、有效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结论,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提供科学、可靠的评价体系,推动跨学科教学的发展。常言道:“政史地难分家”,同作为人文学科,史地核心素养具有相互联系和互补的特点,而德法核心素养则是前者培育下会协同成长的。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究问题、研究现象、进行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将各个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并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其也有利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本次课题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课标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抓手,以历史上的地图、水陆交通、建筑、水利工程、文化发展等作为载体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因此,将三者结合起来开展政史地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学科融合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指向思维力提升的教学研究、政史地学科交叉前提下的教学实践等。
二、子项目建设的目标:
1.促进学生政史地核心素养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初中学生的时空思维、区域认知能力、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等,提高政史地核心素养水平。
2.推进学科课程融合。该项目主要着眼于学科融合视角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将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融合,以跨学科情境为基础融入德法内容,升华教学主题,提升课程的思政性。打破了传统学科边界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和外延,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推进学科课程融合教育的发展。
3.开发跨学科“政史地”主题学习课程。通过对2022年版新课标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选取2-3个政史地相关的课题(历史上的水陆交通,历史上的建筑及水利工程、重大历史事件等),并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和创新案例。并进行创新实践:该项目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通过政史地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培育,不只局限在学科核心素养,而是需要进项对应创新实践如指向学生思维力的提升、围绕学科交叉互证开展教学实践等。
4.建设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的“观察”评价工具箱。通过课题研究,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尝试建立适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更好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评价支持,形成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工具箱,借助评价工具使得学习过程中真实反馈学习效果。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主要指向“三全”:全方位(跨学科教学评价)、全过程(主题学习评价)、全员(学习过程评价)。设计以初中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前、课中、课后的评价体系,衡量学生相应政史地学业质量提升情况以及综合素养的培育情况在新课标的基础上,本次课题试图构建“多元交互”的评价方法,“多元”是指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都是多样的,“交互”是指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之间、评价内容各要素之间以及评价方式之间的互动交往,评价方法采用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期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
二、子项目建设的内容:
1.组建研究团队
(1)组建核心团队与研究团队。课题组主持人 2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2人,核心组成员共3人,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学校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设备保障、调研学习等相关费用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学校为每位老师配备了台式电脑,图书馆资料较为丰富,教师拥有知网、维普等学术资源库,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的大力支持给我们研究经费提供了保障。学校已经建立了完善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励等方面都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机制。
(2)制定校本研修制度。借助我校青蓝工程,组织各项活动助推项目实施。例如,组织凤雅书院活动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分享;组织凤雅沙龙活动进行头脑风暴互换教学设计思路;组织一批雏凤、青凤、金凤团队,分别上好试水课、评优课、展示课等活动,推动校本跨学科主题研究活动,形成记录和体系,更好地为项目实施服务。
2.研究跨学科主题学习与评价方面的理论。
(1)对德法、历史、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进行系统学习。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如:历史的时空观念与地理区域认知、唯物史观与人地协调观、历史解释与综合思维都存在共性。本项目旨在通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构建,打破学科界限,促进核心素养更好落地。
(2)对国内外某某方面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做好中外文献综述,梳理主要观点和体系,为本子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学界研究了历史、德法和地理的融合途径和方法,以确定如何将三门学科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徐艳在《历史与地理的学科融合课例——以融合研究项目“寻找中国历史上的农牧过渡区”为例》(《江苏教育》2021 年第 17 期)提出,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跨学科主题,将历史和地理学科结合,以培养时空观念素养。肖人弋等人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与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为例》(《地理教育》2023年第1期)以东印度公司兴衰为题设计史地融合课程,创设真实情境,重组教学内容,实现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史地跨学科课程提供了优秀的案例。同时,周青在《政史地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建构与实施——以“海峡两岸一家亲”主题为例》(《基础教育课程》2022年第22期)以素养导向,提出以主题统领的核心问题作为融合的学习内容,以学科实践的驱动任务作为细化的学习指南,体现跨学科育人价值,为教学指引了方向。
(3)对跨学科主题评价研究,学界还关注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如课程整合、学习资源共享、教育政策支持等。例如,一些研究者提出,应该通过跨学科课程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有研究者认为,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包括课程标准的更新、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以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推广和实施。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视野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评价研究,在初中历史、道德与法治和初中地理教学中,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探讨了学科融合的实现途径、可行性问题和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为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但是总体来看,史地融合的文章中,理论性文章较多,实践性操作较少,优秀课程案例数量偏少。在已有的案例中,对史地素养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目标、情境及其问题设计深度不够。
3.逆向设计“指向思维力提升”的评价工具箱。
(1)完善课前评价。针对学生已有的学科能力进行对应调查,以调查问卷作为评价工具主要调查学生对跨学科主题的学习兴趣和政史地学科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等。形成所授课班级的初步画像,构建成长档案。具体呈现形式可以借助问卷星、线上作业布置等方式,将调查数据简单数字化。进行相关文献阅读,得出调查问卷编写的范式和规则。
(2)整合课中评价。针对学生课堂表现,设计课堂观测量表和主动学习课堂评价量表,将学生课上行为进行量化,关注到小组活动下每一位成员是否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同时,学生手上的导学案也是学生自评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导学案完成度,进行评价。为此需要研究科学的导学案以及完善我校主动学习课堂模式下对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融入评价体系中;并结合“多元互动式”课堂观察平台将教师教学情况数据化,方便进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3)强调课后评价。此处的课后指进行互动式学习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针对学习成果展开评价。利用的工具可以是借助希沃白板进行组间PK赛,进行知识竞赛;也可以围绕“我是长城保卫者”小论文开展评价。主要使用学习成果评价表以及展示评价表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展示中的流畅程度等方面进行量化。将思维力提升这一要素融入评价体系中。
三、时序进度:
本子项目分三个阶段:
(一)规划申报阶段(2023年6月-2023年12月)
1.研究准备
时间:2023年6月—2023年9月
目标: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
内容:调查分析,收集资料,撰写研究综述。
成果:研究综述。
负责人:王晓洁
2.调查研究
时间:2023年10月-2023年12月
目标:完成初中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下核心素养培育的现状调查,并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内容:根据研究方案对初一初二学生进行德法历史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状调查以及相关分析。
成果:调查报告。
负责人:胡铁汉、李灏安、邹晨阳
(二)全面实施阶段(2024年1月-2024年11月)
教学实验与评价体系构建
时间:2024年5月、9月、10月、11月
目标:完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评价教学实验。
内容:撰写初中课堂教学案例论文。主要以《读长城》《历史上的水陆交通发展》《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家乡的发展》《民族大团结》为题,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案例实践。
成果: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评价量表、档案袋等评价工具箱
负责人:李灏安、胡铁汉、邹晨阳;完成时间:2023年12月30日
(三)总结推广阶段(2025年1月-2025年6月)
时间:2024年1月—2月
目标:对本课题进行系统总结,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内容: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对本课题的过程及资料进行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
成果:实验报告、课题总结、案例分析、论文等。
负责人:王晓洁
四、月研究计划表:
时 间 |
活动主题 |
所要解决的问题 |
活动形式与内容 |
研究方法 |
预期成果 |
2023年9月 |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政史地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评价研究推进会 |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 内容:调查分析,收集资料,撰写研究综述。 |
1. 教研组半日研修确保研修时间 2. 活动全员参与确保活动覆盖老中青 3. 统一思想,共话课程改革 |
教研活动法 |
1. 跨学科主题学习课例确定 2. 关于跨学科“读长城”主题学习课堂的授课形式的确定 3. 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学案设计 |
2023年10月 |
双凤中学学生跨学科能力及调查 |
完成初中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下核心素养培育的现状调查,并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
1.制定研究方案和调查问卷 2.下发调查问卷,整理数据 3.根据研究方案对初一初二学生进行德法历史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状调查以及相关分析 |
调查分析法 |
建立双凤中学学生跨学科能力成长档案,形成初步评价 |
2023年11月 |
跨学科“读长城”主题学习课堂学习样态 |
设计实施并优化建构跨学科“读长城”主题学习课堂学习样态 |
1. 优化“读长城”教学环节,分析跨学科设计 2. 融入课程思政,拔高课程思维 3. 设计真实问题,提高课程深度 |
课例研究法 |
1.跨学科“读长城”主题学习课例 2.关于跨学科“读长城”主题学习课堂的样态的学案设计 3.教师跨学科课程设计评价 |
2023年12月 |
思维力提升”评价工具箱研究 |
建设与“读长城”主题相应的“思维力”评价工具箱 |
1. 根据课堂反馈设计工具箱 2. 基于课堂观察,讨论工具箱的作用 4. 形成共识,优化总结 |
教研活动法 |
指向“思维力提升”的评价工具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