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活动主题:指向科学思维发展的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实践 活动形式:假期阅读文献交流 主持人:雷雨 流程: 1. 雷雨老师理论学习交流 从《小组实验中的认知冲突设计》看探究式学习 文献来源:《物理教学》2023年第5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社会建构主义、错误前概念 一、文献核心观点摘录 1. 作者通过对比实验证明:刻意制造认知冲突的小组实验(如"浮沉子反常现象")比传统实验学生概念留存率提升40% 2. 提出"三阶段冲突模型":暴露前概念→制造矛盾→小组协商重建 3. 引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同伴对话的重要性 二、教学实践启示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我尝试以下改进: 1. 预设陷阱:发放不等臂杠杆(力臂刻度故意错误),让小组自行发现数据矛盾 2. 角色分工: - 操作员(动手实验) - 质疑者(提出反例) - 记录员(标注异常数据) 3. 课后问卷显示:83%学生能准确解释"力×力臂"而不仅是"力×距离" 三、批判性思考 1. 文献未涉及的问题: - 学困生在冲突情境中易产生挫败感(需设计分层任务卡) - 40分钟课堂难以完成完整冲突循环 2. 我的改进方案: - 增加"冲突缓冲环节":用PhET仿真软件预演错误操作 2. 刘瑞鹏老师理论学习交流 评《AR技术辅助物理合作实验的元分析》 文献来源:知网 关键词:增强现实、多模态交互、实验可视化 一、研究亮点梳理 1. 元分析37篇文献发现:AR组比传统实验组在"电路连接"等抽象实验中效果量d=0.72(中等效应) 2. 创新提出"四维交互框架": 学生--手势操作-->虚拟器材 虚拟器材--实时反馈-->数据面板 数据面板--异常提示-->教师端 教师端--个性化指导-->学生 二、课堂实践应用 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融合AR技术: 1. 合作新模式: - 2人操作真实光具座 - 1人用平板扫描生成虚拟光线路径 - 1人比对虚实成像差异 2. 效果对比: 三、延伸讨论 1. 技术局限性: - 农村学校设备短缺问题(可改用手机扫码方案) - 虚拟操作削弱真实器材手感 2. 文献启发的新课题: - 如何平衡"技术新奇效应"与"物理本质聚焦" - 合作实验中人机配比最优解探究
3.雷雨老师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