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教育规划专项课题【C/2023/03/35】
搭建区域认知支架:初中地理数字地图创用评策略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组长:李灏安、王小雨
核心成员:陆利江、严乃超、郑亮生
太仓市双凤中学
2024年1月12日
搭建区域认知支架:初中地理数字地图创用策略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研 究 方 案
太仓市双凤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推进新时代中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部署推进会,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重视科学教育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多样化成长的需要,也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通过科学教育,向科学而行,探索并建立科学教育方案,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用好社会大课堂,做好相关改革衔接,加强组织领导是新时代下发展科学教育的重要体现。
2.基于以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育为背景的地理新课标改革的需要
随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背景的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目标,迫切需要开展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地理课程研究。《2022年版课标》将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区域性、动态性等特点。在这其中,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教学的基础,正是通过对区域认知的培养,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地理知识,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为学生提供清晰可辨的地图是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具身参与,以地理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支架。
本课题对数字地图的研究正是适应这一重要新课改需要,它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从创作、使用、评价三个角联通教师教和学生学,在师生创、用、评之间形成良好教学循环,使学生在数字地图使用活动中达成区域认知的落地。
3.基于促进区域教育集团地理教师综合持续发展的需要
以我市沙实验教育集团为例,地理教学工作在经历了多年课改推进后,呈现出师资数量基本保证,教师专业素养普遍良好,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良性发展态势,但仍存在着教学方式以传统形式为主,创新不足,评价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等问题。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研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采用数字地图创用评模式改变以往地理教学关注知识点灌输模式,改变地图教学模式,推进以发展共同体为基础的教研活动方式,提高每一位教育集团地理教师综合素养发展和信息化水平能力提升。
本课题以“数字地图”为研究对象,在区域访谈过程中,关注到数字地图使用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跟进掌握现阶段地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情况。关注到学生在读图过程中的注意点和易错点,考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实际落地情况。发现教学目标和实际达成效果间问题,总结规律,及时调整,搭建符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育需求的教学支架的具体策略,由教研员引领,将研究成果推广至县域,含盖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最终实现县域教师综合持续发展。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地图教学存在以知识点教学为主,缺乏整体交互的问题。
地图教学过程中,知识点教学是当前最为常用的教学方式,地理教师对于地图的数字化使用会体现在课件中,通过课上圈画等教学过程将知识点简单告知学生,或设计一定教学环节让学生发现地图要素。但知识点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区域认知素养难以落地等诸多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地图教学过程有教材安排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缺少一定的整体交互有一定的关系。在知识点教学下,学生并不理解地图的隐含信息、无法从阅读数字地图迁移到阅读纸质地图,遇到脱离知识点的地图则如无头苍蝇一般。为此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的要求,从而改变学生对地图缺乏足够的认识,学生读图技能的发展迟缓等问题,大力提升他们思维能力的健全与发展。
2. 当前乡村学校地理学科薄弱,部分教师制图能力不高的问题。
中学地理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便是地理教学内容的边缘化,这一点在乡村中学更甚。学生因多种原因对地理学科学习缺乏动力,问题的解决应当是关注要地理课堂上,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学科在现有课改环境下,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新课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有效的地图教学需要教师的真实思考,青年教师群体对信息技术有一定基础,对于数字地图的制作和使用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地理教师关于地图的使用则缺少一定的规范,多数情况下是从网络搜集,不经加工和处理便运用到课堂上,缺少时间和精力对数字地图进行制作和优化,也难以关注到学生对于地图的学情。
3、当前地理课堂教学方缺少评价支架的问题。
新课改要求更新教师团队的课堂教学方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并做好评价工作。在当前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少学生是通过老师单方面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恶性连锁反应。教师也只能就学生课堂反馈、课堂作业反馈等把握学生学习水平,显然,其信度和效度是打折扣的。这种评价方式与新课改、新课标不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合,为此则需要通过数字地图提供评价支架,提升区域认知素养水平。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1.国内外指向数字地图与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关系研究现状
笔者分别以“数字地图”和“电子地图”作为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出现3811篇和12666篇相关的论文,将“地图”和“区域认知”作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670条。但在检索的结果中分别以“数字地图”配以“区域认知”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仅得到数篇文章。针对本课题的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简要综述如下:
袁少民(2018)总结了初中区域认知素养的维度,即区划意识、认识区域本身和评价区域开发三个维度,并分析了各维度与初中地理课标的关系,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将每个维度分为低、中、高3级水平。
孙汉群在《网上电子地图资源及其教学应用》一文中列举出了网上数字地图的教学资源的类型,并提出了将电子地图应用到中学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李突在《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学地理教学》一文中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一节内容为例,介绍了制图软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曾影等人研究发现数字地图在引导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方面效果显著。
由上可知,数字地图在其他领域的相关论述己经很多,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有一些文章的介绍。涉此范围的文章,很少有研究在面向中学地理教学的数字地图制作与应用研究。
2016年版《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强调:地理是一门以位置和区域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科。地理关注在特定地方和位置背景下的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区域性是地理的灵魂所在。而数字地图应用于教学是伴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美国、日本等国的课程标准当中,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用数字地图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数字地图作为辅助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广泛,同时也将数字地图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地图与绘图的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GIS制作数字地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与信息技术平台。
综合来看,国外非常重视区域认知的思维模式,同时开始将数字地图变成他们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重视数字地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注重学生使用数字地图、绘制数字地图的能力培养。国内在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逐渐转为实践,但相较国外重视程度略低,实践案例少。现阶段我国在利用技术进行数字地图或电子地图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在一线教师中真正实践中面临技术不熟练、条件不支持等重重障碍。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本课题对数字地图在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育中起到的支架作用进行评估。比较数字地图与培育区域认知能力的需求和对应关系,丰富和发展数字地图在教学过程中“创用评”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深化地图教学方面相关理论,行程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从而提出理性观点,带来一定的创新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
本课题的应用价值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说起。宏观上,新课程方案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应对信息教育改革大潮,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对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有显著影响的。中观上,就地理学科教学而言,核心素养培育是根本中的根本,依标教学同时也应结合学科特性开展信息化教学。微观上,从教师层面讲,本课题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改变乡村学校学生地理学科薄弱的现状。而青年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基础,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借助本课题研究成果,利用“创用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师教学中去。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瓶颈范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对本区域地理学科发展有重要作用。
3.创新价值
本课题提出了基于数字地图的师生共创、师生共用、师生共评三个模式。其中师生共创是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区域认知情况设计对应的专题地图,强调地理要素的教学。师生共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面临同一幅数字地图展现出来的关注点的不同,可以更好地让教师理解学生思考模式,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到自己为什么无法关注和理解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学生对地图的表达和展示同样也是对地图的关键运用。在基于数字地图产生的教学评价,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认知情况反映教师教学中,从而促进教师对新一轮数字地图的创作。
本课题关注到数字地图的创造,即如何绘制数字地图。现阶段数字地图绘制工具呈现多样化趋势,如何选取教师需要的教学用图,如何避免数字地图上过多的地理要素影响教学效果,这是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为此开展的课题研究,具有技术创新性。
传统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局限性,如资源共享难、更新修改难、交互性差等问题。而本课题提出的数字地图地创用评过程是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符合教材学情、符合育人为本的教育目的的。以图促学能更好的使核心素养落地。为此开展的课题研究是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在教学创新中给一线地理教师提供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也有利于教学相长,可更好地促进中学地理的课程改革。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基于以图导学的数字地图创用是培育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面对复杂的地球表面,将其处理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认识的方式,本课题提出的基于师生共同创用数字地图是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的强有力回应。在数字地图创设过程中,便涵盖了地图资源的开发研究,在开发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提供认知框架,在用途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强调地图地理要素来学习地理知识,达到单要素到多要素的复杂化,以应对生活真实性问题的多样化需求。
(2)“共创共用共评”是教学相长中实现地理教育转型的有效途径
本课题提出的师生共创、师生共用、师生共评的模式是对数字地图的动态调整过程。以地图教学为手段,通过学生-教师的互动关注到地理知识与技能、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维度素养,以区域认知为主题形成的过程性评价,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方式。同时,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地理教育转型,是达成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人才而奋进的有效途径。
2.创新之处
(1)路径创新
本课题提出了基于数字地图的师生共创、师生共用、师生共评三个模式。其中师生共创是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区域认知情况设计对应的专题地图,强调地理要素的教学。师生共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面临同一幅数字地图展现出来的关注点的不同,可以更好地让教师理解学生思考模式,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到自己为什么无法关注和理解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学生对地图的表达和展示同样也是对地图的关键运用。在基于数字地图产生的教学评价,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认知情况反映教师教学中,从而促进教师对新一轮数字地图的创作。
(2)技术创新
本课题关注到数字地图的创造,即如何绘制数字地图。现阶段数字地图绘制工具呈现多样化趋势,如何选取教师需要的教学用图,如何避免数字地图上过多的地理要素影响教学效果,这是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为此开展的课题研究,具有技术创新性。
(3)教学创新
传统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局限性,如资源共享难、更新修改难、交互性差等问题。而本课题提出的数字地图地创用评过程是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符合教材学情、符合育人为本的教育目的的。以图促学能更好的使核心素养落地。为此开展的课题研究是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在教学创新中给一线地理教师提供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也有利于教学相长,可更好地促进中学地理的课程改革。
四、核心概念与支撑理论
(一)核心概念
1. 区域认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而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学生学习地里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其内涵即为从空间视角,借助地图等地理工具以及一定的认知方式对区域的位置进行定位,对地理要素空间分布、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异同、区域本身的时空演变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其模型构建主要分为:区域划分认知、区域位置认知、区域特征认知、区域关系认知、区域发展认知。本课题为搭建区域认知素养提升支架,以数字地图为媒介开展研究。
2. 数字地图:地图是依据一定数学法则,利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载体上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以及时间中变化发展状态的图形。而数字地图是纸质地图的数字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可存储介质上概括的、有序的结合。面向初中地理教学的数字地图可以满足初中地理教学、教研需要,能充分链接真实情境,拥有及时性、开放性、直观性等显著特点,其可以提供课程开发支架、教学运用支架和评价反馈支架。
3. 数字地图创用评:数字地图创用评是指师生共创、共用、共评三个部分。师生共创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借助信息技术,根据教师教学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创设数字化地图。数字地图创设过程主要包括对纸质地图的数字化、按需加工已有的数字地图、根据实际数据绘制的原创地图等。师生共用是指在地理课堂中,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和使用方法,学生使用支架开展学习的过程。它不局限于简单的地图直观展示,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关注到地理事物在数字地图上的抽象表达,从来自真实性情境下的真实问题中关注到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育。师生共评是指根据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对教师教与学生学过程中数字地图这一教学支架的使用反馈和效果评估,促进对数字地图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优化,从而达到“创用评”的有机循环。
4. 搭建区域认知支架:初中地理数字地图创用评策略的实践研究:因此,整体界定为在以图导学理论指引下,通过对数字地图创用评的研究,搭建区域认知能力提升支架,进行在开发数字地图过程中形成支架研究;在利用数字地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支架研究;在评价数字地图过程中的优化支架研究。最终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一系列关于数字地图创用评的策略。
(二)支撑理论
1.以图导学理论
以图导学理论的基本方法是在进行课堂授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图像内容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升地理知识学习的高效性。“以图导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借助图像开展自主性学习,夯实地理知识基础,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实现抽象知识的图像化转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学科延伸、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理论。
本课题将推进以图导学理论,强调数字地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形成更加形象化的地理课堂。
2.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核心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其目标则是达成具有高层次、整体性、关联性和社会性的学习成果。数字地图的创用评和深度学习相关联。从教师教学实践刺激学生学习阶段的不断进阶,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影响,共同优化课堂。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总目标是借助数字地图,构建提升区域认知能力支架,完善数字地图创用评的策略研究。在数字地图使用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创来促进绘图工具使用策略开发,通过师生共用完善数字地图用图策略开发。在师生共评下获取真实反馈,返回来改进数字地图,实现教学循环。为此需做到以下不同分目标:
(1)师创-生创-师生共创:研究教师开发地图过程中的技术支架、学生制图时区域认知素养的学习支架、师生共创反馈优化数字地图时的评价支架。
(2)师用-生用-师生共用:在师用过程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育,教师地图开发能力的加强;在生用过程中运用数字地图开展小主题学生展示,整合学习策略,关注到区域认知能力的迁移和运用。师生共用下指向大主题的数字地图运用,可涵盖像土地里内容,关注到真实性生活情境下的问题解决。
(3)在师生共评完善基于地图创用的区域认知评价研究,通过学生用图能力进行评测,在师生共评环节下获得关于地图本身的反馈。教师可根据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再优化。
五、研究内容与分工
1.搭建数字地图“创用评”的学理研究(负责人:李灏安)
通过文献研究,以“以图导学”作为理论支持,将数字教学理论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关注到关于数字地图、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相应观点和认知。并在实践过程中,师生共用数字地图基于教学情境开展区域认知素养培育,通过数字检测使得师生共评学习效果,得到教学反馈,最后利用教学反馈做到地图优化,从而改进下一步的师生共创,实现循环教学,最终形成教学规律和教学策略。
2.区域教育集团初中地理课堂师生地图使用与区域认知能力素养调查研究(负责人:陆利江、郑亮生)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研究了解区域教育集团下初中地理教师在地图使用时的具体实际情况和倾向,在区域访谈过程中,关注到数字地图使用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跟进掌握现阶段地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情况。关注到学生在读图过程中的注意点和易错点,考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实际落地情况。发现教学目标和实际达成效果间问题,总结规律,及时调整,搭建符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育需求的教学支架的具体策略。
通过区域教育集团的调查研究,形成初步的地图教学研究方向,修改调查问卷内容,结合区域认知素养培育情况调研,由教研员引领,从县域角度进行整体性调查研究。
3.技术支架:师生共创数字地图的开发策略研究 (负责人:李灏安)
主要研究依托信息平台以及数字软件下,针对包括Arcmap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图、“天地图”等在线数字地图平台的操作和使用策略。意在推进地理教师信息化处理能力,为地理教师提供技术支架,将制图过程和制图方向有据可依,从而丰富地理教学数据资源库。并根据学生发展区域认知素养需求,明确区域认知不同水平下需要的教学支架与地图类型间的关系,找到进行数字地图开发的技术支架研究。
在地图教学为主导的课堂上,不同的教学环节需要运用到不同的数字地图。指向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需求下,可以将课堂中会利用到的数字地图分为三类,根据不同的环节区分为:课前的时事类地图,课中的教学类地图以及课后的研究类地图。由图1所示这三者分别来自于学生创图、教师创图、师生创图。时事类需要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绘制地图并进行讲演,关注的是真实情境,占比约为5分钟。教学类来自于教材案例,关注的是认知过程,占比约为40分钟。而研究类地图可以从课后或者校本以及延时服务中得来,是对前二者的迁移运用,主要围绕主题研究教学,例如乡土地理的本土化研究,深入关注到生活真实性情境中,为此需要进行对相关数字地图的开发策略研究。
图1技术支架:师生共创数字地图的开发策略
4.教学支架:师生共用数字地图区域认知素养培育策略研究(负责人:王小雨)
在课堂上,数字地图担任了教学支架的作用。教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对区域认知素养培育的要求,此时用到的是教材案例的地图,促使区域认知素养的形成。学生经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认知素养后,数字地图作为展示支架,结合“课前五分钟”的途径对区域认知素养进行表达。而师生共用数字地图是在主题研究下,作为研究支架方便乡土地理等创造性学习的深入研究,是对区域认知素养的深入,三个环节,三个支架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开发数字地图实践力的进阶发展、区域认知素养的进阶发展(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支架:师生共用数字地图区域认知培育的策略研究
(5)评价支架:师生共优数字地图区域认知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负责人:李灏安、王小雨)
主要研究通过数字地图创用结合下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情况,以以图导学教学方式为主题,运用“课堂五分钟”、“时事演讲”、设置区域认知能力评价指标,主要评估以下方面:学生发展情况、课堂教学评估、地图使用评估等。研究数字地图工具对提升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具体影响以及学生再利用数字地图过程中与使用传统地图产生的差异体现,针对学生个体和群体差异,关注乡村学校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评价。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能否正确评价和反馈自身学习情况,是否能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对数字地图的使用和改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重新优化提升数字地图内容和样态,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师生共同优化数字地图,研究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策略。
(6)基于数字地图使用的课例研究和案例研究(负责人:李灏安、郑亮生)
选取具有区域典型性的课例和案例,进行实践研究,选取不同班级作为实验对象,采取对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本课题成员属于同一教育集团,主持人和成员在不同乡村学校任职,为此开展的数字地图教学为基础的课例研究和案例研究能够有效分析初中地理数字地图教学应用现状,根据教学现状选取活动主题。探究在课堂中有效运用数字地图的策略与途径,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指出应用时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和原则,从而为后续的运用和优化再创提供详实依据。
六、研究思路与规划
1.研究思路
2. 研究规划
(1)准备阶段(2023.3-2023.4)
1)确定选题:明确研究方向,选择初中地理学习的学生、教师为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收集与数字地图、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前沿研究进行深入了解。
3)撰写申报书:撰写研究项目的申报书,阐述研究问题、方法、预期成果等,争取资金和支持。
4)制定研究计划: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实施步骤、时间安排、数据采集方式等。
5)明确课题成员分工:确定研究团队的成员,明确各人的任务分工和责任,确保研究进程顺利进行。
(2)实施阶段(2023.5-2023.2024.11)
1)设计并分发调查问卷:设计针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数字地图创用评策略的态度、实际应用情况和问题。
2)数据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收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剖析数字地图创用评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撰写研究报告,包括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发现和结论等。
3)实施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改进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根据数据和反馈,适时调整研究方向、策略或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论文撰写并发表到期刊上: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进行精心撰写。选择合适的学术期刊投稿,经过同行评审,将研究成果发布到学术界。
(3)总结阶段(2024.11-2025.2)
1)总结前期实践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梳理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详细描述研究的贡献、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2)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推广应用数字地图创用评策略,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实用指导,促进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3.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与时俱进,更新学习资料。主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研究进行收集和研究,使我们所立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方法更科学,以保证课题的研究质量。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改进调整策略。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教代会”协同民主治理项目、“学术委员会”协同治理项目、“校务监督委员会”协同民主治理项目、“学区工作委员会”协同民主治理项目、“家长委员会”协同民主治理项目,系统地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了解其对于“五会一体”民主化委员会治理体制建立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使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得以推广和应用。
七、课题研究条件与可行性分析
1.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情况:
本课题核心组成员中,具有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曾独立主持或核心参与“十二五”“十三五”市规划立项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研究合力和较高的攻关能力。本课题得到了市教发中心教研处支持和指导,聘用了具有多次国家级、省级专项课题研究经验的正高级教师作为科研顾问,这是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取得了较多的教育教学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2.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情况:
课题主持人及核心组成员已先期对区域教育集团地理教师的数字技术和地图教学问题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调研,分主题查阅了国内外大量关于“数字地图”、“以图导学”、“区域认知素养”等方面的理论、实践案例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并组织研讨,聘请专家论证,前期研究工作详尽,夯实了课题研究基础。
3. 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情况:
关于研究资料的获得:我市各校都拥有图书馆且有足够多的藏书及电子资料,教师个人电脑普及率很高,能及时把握国内外最新信息和研究动态。
关于研究经费的筹措:主持人所在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和青年教师发展,足以保障课题组开展调查研究、资料采集、会议研讨、外出学习、论文发表、案例结集等各项经费的支出。尤其是校领导和区教师发展中心的高度重视,也给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关于研究时间的保障:我们将本课题作为区域教育集团合作共建的项目来抓,确保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研究人员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八、预期成果
序号 |
完成时间 |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1 |
2024年5月 |
初中地理教学的数字地图应用研究现状以及问题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 |
2 |
2024年6月 |
关于数字地图制作的文献综述 |
学习资料 |
3 |
2024年9月 |
基于区域认知的课堂实践研究 |
研究综述 |
4 |
2024年11月 |
数字地图制作和使用路径研究 |
文件教程 |
5 |
2025年3月 |
基于区域认知的数字地图创用实践 |
教学设计 |
6 |
2025年4月 |
提升区域认知素养的初中地理创用数字地图教学策略 |
论文集 |
7 |
2025年6月 |
区域认知培育为目的,以图导学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案例分析 |
8 |
2026年2月 |
课题研究报告以及课题总结 |
研究报告 |